波光粼粼的大丰水库,泛舟湖面,悠闲自在;瓜果飘香的七彩炎岭,蜜蜂飞舞,采摘正忙;山高竹海的九天景区,丛林漂流,激情四射……一幅幅生态美景,让来自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。 2017年,宜丰县脱贫2029人,2个省级贫困村、1个市级贫困村脱贫摘帽。该县是如何将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美景变成“钱”景,助力脱贫攻坚?如何让破旧脏乱的乡村成为远客游子心中牵挂的乡愁?又是如何把普通的乡村旅游项目玩出花样让贫困户参与其中?带着这些疑问,笔者深入走访宜丰城乡大地,探寻其中奥秘。 贫困村搭上旅游顺风车 如今的潭山镇院前村是全县闻名的“富裕村”“旅游村”,然而就在几年前,生态优良、景色优美的院前还是省级贫困村,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,它的美景还“藏在深山无人识”。 “近几年来,县里大力推进全域旅游,通过政府资金的投入,带动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发展,这给我们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。”该村支书徐新如说。 依托天然的山水资源优势,院前引进九天国际生态旅游公司开发峡谷漂流、山水乐园、溯溪探险等旅游项目,每年吸引超20万人次的游客。 随着新农人民宿山庄、宜春梧桐岭生态农业、江西融青沃禾丰等项目的相继入驻,院前人的“旅游饭”越吃越爽口,脱贫路子也越走越宽阔。现在村民不但可以到旅游公司打工,还可以开农家乐,就连以前无人问津的山里货,也成为了鼓起院前人腰包的“金疙瘩”。 和院前村有着同样发展模式的还有茜槽村,但以前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,交通不便利,村民生活条件较差。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,现在该村的皇菊、有机蔬菜、桃子、火龙果种植基地里生机勃勃,还有投资近千万元的高空玻璃漂流项目正在加班加点施工中,计划2018年暑期开漂…… “我们巧借旅游项目的开发利用,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,让村民脱贫致富。”该县旅游局局长刘勇告诉笔者。近年来,该县整合全县旅游资源,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,助力脱贫攻坚。去年,该县接待游客555万人次,同比增长40.1%,旅游综合收入43.8亿元,同比增长33.7%,近2万人通过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。 “美丽”也能当“饭”吃 春节前夕,天宝乡平溪村贫困户吴宝国还在不停地赶制腊肉、香肠。原来平溪村的土特产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,干笋、酸枣、腊肉、香肠等销售火爆。 “我们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,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,村史馆、树像故事园、古文化遗址、罗酒文化等深受大家喜爱,现在我们不出家门就能吃上‘美丽’饭了。”该村村委会主任吴德如骄傲地介绍。 2017年,平溪村投资1300万元,大刀阔斧地进行美丽乡村建设,环境美了,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,连以前村里一些不值钱的“土疙瘩”变成了抢手货。马管家网络有限公司,盘活可用民房打造民宿酒店、生态餐厅;罗酒结合网络销售,成了村里的“网红”;“智慧农场”流转了500亩农田打造可视农业,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……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的好风景,成为了村民致富的“金宝贝”。 平溪村的变化也是该县发力美丽乡村建设,发展全域旅游,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体现。2017年,该县整合各类资金2.06亿元,通过科学规划村庄布局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、全面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,打造出一批田园村落生态良好、村容村貌整齐干净的“高颜值”村庄,形成宜丰美丽乡村示范带,为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新载体,让村民成为真正的受益人,全力推进脱贫攻坚,让“美丽”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爽口饭。 家门口就能摆摊做生意 黄岗山垦殖场的贫困户谌智勇,右腿截肢需靠假肢代步。“自己干不了什么活,钱很难挣,家里乱七八糟的。”2014年底,谌智勇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。 近年来,该县乡村旅游环线路通到了该村,村道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,村里统一规划的水果产业覆盖每家每户,猕猴桃、杨梅、葡萄等各种产业和专业合作社比比皆是,像谌智勇家一样的贫困户还被优先安排在各个专业合作社务工。 “种自己的地,还能拿工资。”谌智勇向笔者算了一笔账,他家6亩地全部入股专业合作社发展杨梅产业,却享受了3份收入,一是土地流转补偿款,二是专业合作社务工劳务收入,三是入股分红。“有补偿、有工资、有分红,今后的日子再也不愁了。” “将农村转变为景区、将农民转变为旅游从业人员、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,宜丰旅游扶贫成为精准扶贫抓手。”该县县委书记张俊如是说。宜丰一批山沟沟里的乡村成为热门景区,探索出“景区带村”“旅游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“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”等模式。 如今,黄岗山炎岭村的特产一条街,几十个遮阳篷和售卖台搭得整整齐齐,游客多的时候,村民把自己房前屋后的土特产拿过来一摆,一个周末下来挣几百块钱是小意思。谌智勇现在一到周末就来“练摊”,高兴得嘴都合不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