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上个月差不多每天都挣了100元,算下来,一个月挣了近3000元!”2月13日,宜丰县车上林场直源村的贫困户陈国昌翻看着账本上上月的收入,脸上笑开了花。 这个小本子上,陈国昌每日的收入都记录在列。最高的一天有近100元,最低的也有80元,日积月累,这个小本子已经成了陈国昌的脱贫账本。 “以前的收入情况怎么样?” “就靠砍毛竹、打点零工赚钱,日子过得很困难。” 2007年,陈国昌的妻子被确诊为急性骨髓炎,导致高位截瘫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。除了瘫痪在床的妻子,家中还有2个年幼的女儿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需要他照顾……高额的医药费、日常庞大的开销让这个本就不堪一击的家庭雪上加霜,陈国昌甚至为此背负了近2万元的债务。生活的重担使得他一度心灰意冷。 就在一家人困难无助之时,县里出台了帮扶政策,村里规划了一系列的产业扶贫项目,贫困户纷纷加入,陈国昌也是其中之一。但一开始,陈国昌却很犹豫。 “加入这些扶贫项目真的可以改变我的处境,帮助我家脱贫么?”他有点不信。 在村干部的劝说下,陈国昌决定试一试。每天早上一料理完妻子的生活起居,他就立马赶到食用菌基地和清水养殖基地忙活。虽然辛苦,但是看着菌棒上日渐长出的黑木耳、清水养殖基地里日益肥美的鱼,陈国昌的内心充满了喜悦。 “陈国昌以前一年的收入大概只有5000元。加入这些扶贫项目后,他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,一年净增收入1万多元。”直源村第一书记卢红英介绍道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。近年来,直源村立足本地实际,鼓励贫困户用勤劳的双手增收脱贫。通过采取“村集体+贫困户”的合作模式,依靠“黑木耳+光伏发电+清水养鱼”的产业扶贫项目,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上了脱贫之路。 “村里还帮我申请了金融扶贫,加上产业分红,比起以前砍毛竹,我现在的收入多了不少。去年年底家里的老房子还享受到了危房改造政策。”陈国昌咧嘴笑道。 刚修缮一新的院子里,10只散养的“扶贫鸡”正悠闲地踱步觅食。一旁的陈国昌静静地看着账本上那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字,打心眼里高兴。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债务没还清,但是对未来他充满了信心。 |